采访|本刊记者 刘礼福
刊于《艺术市场》2025年7月号
7
迟丽萍|东京画廊+BTAP(北京)总监
2025年巴塞尔艺术展于6月19日至22日在瑞士巴塞尔举行。东京画廊+BTAP(北京)作为参展商之一,刚刚结束瑞士巴塞尔之旅,便紧锣密鼓地准备于6月28日和7月5日分别在东京画廊+BTAP的北京空间和东京空间启幕“如是我闻”林于思个展。
展开剩余91%在本次专题采访中,东京画廊+BTAP(北京)总监迟丽萍表达了作为首家入驻798艺术区(2002年)的境外画廊机构,东京画廊+BTAP20多年来对国内艺术市场的观察和思考。
东京画廊+BTAP(北京)外景
《艺术市场》:
1
在5月的北京艺术季,东京画廊+BTAP参加了哪几场艺术博览会?与以往的博览会参展体验相比,今年你感觉发生了哪些变化?
迟丽萍:5月,我们参加了画廊周以及北京当代·艺术博览会,总体的感觉是市场比以前更加理性,客人观望思考的时间更长了。
现在,整体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太多,人们普遍对艺术市场的未来发展缺乏信心。而在整体国际形式急剧变化的背后,人类的价值观在面临诸多挑战和调整,包括艺术创作和市场发展等很多领域,有些传统的秩序在逐渐失效,而新秩序尚未建立,大多数人处于一种身陷时代变革的迷茫状态之中。
众所周知,优秀的艺术家是对时代发展最敏感的一个群体,我坚信如今已经出现了很多符合未来审美发展趋势的艺术家及其作品。但是,对市场发展拥有绝对掌控力的藏家以及行业机构的从业人员,他们大多并不具备艺术家的敏感度,所以在这个新旧交替的时代,过往的审美判断标准在失效中,客观上就造成了藏家选择的困难。
《艺术市场》:
2
在2025的下半年,东京画廊+BTAP计划参加国内外的哪些艺术博览会。对于画廊而言,参加博览会的主要衡量标准和诉求是什么?
迟丽萍:画廊刚刚结束了瑞士巴塞尔的艺博会行程,下半年会参加上海西岸艺术博览会。
艺博会是一个买卖作品的平台,画廊参加艺博会的首要目的是销售;其次是通过博览会的展位展陈,展示画廊的艺术主张、审美判断,以吸引同自己品味相投的藏家群体,当然也间接销售了画廊库存和未来要经营的作品。
其实,在很久以前我个人就对艺博会有一些反思。比如,艺博会是极具消耗性的一种产业形式,展位费、搭建费、运输、差旅、招待等,在一周的时间内需要耗费极大的财力、体力、精力。每年都能听到有不少画廊因为参加了欧美的某些重要艺博会但销售业绩不好而造成极大损失的消息,所以,销售压力的逐渐增大使得如今画廊参加艺术博览会越来越保守。
这几年,架上作品成为全球艺博会的主流,尤其是名气大、单价高的艺术家作品几乎垄断了重要艺博会的展场,让人心动的作品越来越少,这无疑说明整个行业的创造力在逐渐下降。而在博览会的参与中,东京画廊+BTAP也像其他画廊一样,各项运营成本的压力极大,这就迫使我们会选择市场表现稳妥一些的艺术作品。
当然,从藏家和艺术爱好者的角度来看,艺博会在某种程度上节省了他们欣赏和判断艺术品的时间成本。但从另一角度看,扎堆儿的作品、扎堆儿的展览,赶场子似的参观节奏,让藏家和买家似乎也不轻松。从本质而言,艺术的精髓不是在于滋养灵魂吗?我们为什么要把人类最奢侈的精神享受从闲暇的状态剥离,而后压缩到三四天的时间里呢?
“刘旭光:天壤间”展览现场 东京画廊+BTAP(北京)
《艺术市场》:
3
在已经到来的2025下半年,东京画廊+BTAP通过哪些画展、推荐哪些艺术家及其创作,以展现画廊在业内的鲜明个性、专业性和引领性以及对市场发展的准确把脉?
迟丽萍:接下来我们画廊将举办林于思个展以及车健全个展,他们的作品都是基于东方美学的思考和创作,很契合我们画廊最近十几年一直在推广的新朦胧主义展览的主题。
东京画廊+BTAP一直以来都以推广亚洲当代艺术为己任盛盈优配,然而什么样的作品能代表亚洲艺术的现状或者发展呢?山本孝(东京画廊+BTAP初代创始人)和田畑幸人(现东京画廊+BTAP总监)父子两代人共用了60多年的时间去寻找答案。
在田畑幸人先生的思考中,他通过比较东西方艺术的方式找到了心中的答案。简言之,西方的艺术世界是围绕人展开的,尤其是文艺复兴之后,人文主义广泛传播,西方的艺术开始愈加深刻地追求科学,展现客观世界的艺术和规律。而在亚洲,大家基本都信奉“万物有灵”、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所以,亚洲的艺术内核更注重意境,讲究气韵生动,追求一种超脱现实的美好境界。
反观如今,多元的思想、多样的文明无不在交融中互鉴、共进,并深刻影响着各个民族、每个个体的成长和发展。在此过程中,如何活用古老的东方智慧,让来自不同民族、不同文明的人和谐共处,便成为新朦胧主义试图探讨的问题,这也是我们认为未来艺术的发展方向之一。
“朱建忠:画中宿镜 ”展览现场 东京画廊+BTAP(北京)
《艺术市场》:
4
自2002年东京画廊+BTAP成立至今,结合画廊对国内外艺术市场20多年的观察,你认为中国的画廊业乃至整个一级市场处于怎样的发展现状?
迟丽萍:如果把中国艺术品市场中的一级市场与其他地区的做比较,就会发现国内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的界限过于模糊了。原本二级市场的经营目标,即拍品,应该是在一级市场难以买到的艺术家极具代表性的作品,而中国市场目前的状态是二级市场的艺术品成交价格往往会成为一级市场的参考。
当然,国外现在也有一些画廊通过操作艺术品的拍卖价格来影响画廊的销售。整体而言,现在不仅是国内,国外的一级、二级艺术品市场也不像20世纪那么界限分明了。
总而言之,目前国内一级市场中真正专业的客人比较少,大部分人缺乏对艺术的判断力,需要从拍卖价格、艺术家知名度、名人推荐等因素或者渠道来判断艺术品的优劣。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的一级市场处在一个专业度较低的状态。但我相信,随着美育的普及和提升,尤其是现在年轻人的生活品质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他们在购买艺术品时应该会更纯粹一些,所以我们的一级市场还是值得期待的。
刘旭光《衍场-1》墨、矿物质颜料、锈、骨胶、蛋清、宣纸 200×250cm 2018年
《艺术市场》:
5
基于的长期观察和研究,东京画廊+BTAP将如何应对艺术品市场和画廊行业已经到来的“大变局”?
迟丽萍:市场归于理性是正常的,潜心寻找和推广好的艺术是画廊的根本。我们画廊在员工入职的第一课就是讲如何选择艺术家,田畑先生说:我们要把时间和空间的尺度拉长拉大,想想这位艺术家在10年、20年后会是什么样子,想想这个世界10年、20年后会是什么样子,如果时时都能做到以世界和历史的坐标系为参考,那么你的选择就会很清晰。所以,我们其实没有应对当下市场的策略,我们只是撒下种子,然后静候花期的到来。
东京画廊+BTAP可以做到不太关注当下市场的流行,可能有一部分原因是我们画廊的历史相对于国内其他画廊而言存续时间是很长的,有很多库存可以支撑我们从容地应对市场的变换和动荡。
回顾画廊历史,1950年成立至今,经历过太多市场的起起落落,最终支撑画廊走过来的是前辈们当年没有跟随市场潮流,坚持做他们认为好的艺术。我想,这是东京画廊+BTAP的核心竞争力。为了可持续发展,我们也不必被暂时的市场波动所影响,坚持做好的内容。事实上,即使跟市场的流行毫无关系,也会有价值观趋同的藏家支持,这也是我们画廊坚持75年的经营之道。
朱建忠《松入风》纸本水墨丙烯 250×100cm 2024年
《艺术市场》:
6
在东京画廊+BTAP看来,未来的国内艺术市场,尤其是一级市场,将面临怎样的趋势、机遇与挑战?
迟丽萍:艺术市场的发展是有其周期性的,把时间的尺度拉长,就会发现藏家审美的变化可能不仅仅是代际的问题。时代变了,社会于发展中所面临的问题自然也不同以往,人们的审美趣味自然也在变。
我有一个欧洲的朋友,他在中国生活了30多年,他说自己“今生最大的财富是在中国生活的这30年体会到了欧洲300年的变化”。我觉得这句话也道出了国内市场的问题:变化太快了!从某种意义上来讲,美是不变的,西班牙阿尔塔米拉岩洞壁画、达·芬奇的《蒙娜丽莎》、范宽的《溪山行旅图》……依然符合现代人的审美,美只是随着时代的变化出现了不同的表现形式而已。
从这个角度来看,未来的市场也不会有多大的变化,市场依然需要能够代表时代精神的好作品。而国内市场的问题是没有代际传承,尤其是父辈或者祖辈的收藏中,有哪些是能够经历岁月的变迁而符合未来审美追求的呢,由此而出现的问题:怎样去甄别老一辈藏家的收藏,是留给新一代藏家的课题。我想,我们中国人一直强调的书香门第,其核心理念和认知大概可以落脚或适用在审美追求上吧!
有计划可留言或者私信,单纯资讯解答市场疑惑也可以,问问不花钱哈
韦心:scpm +87
征集项目:近现代书画、古代书画、当代书画、油画雕塑、古董珍玩、紫砂艺术、铜炉佛像、瓷板画、印章、玉器、钱币、邮票盛盈优配
发布于:广东省同创优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